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本课程为全校本科各专业公共必修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员工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帮助员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明确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课程目标1:员工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目标2:员工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认识和分析相关现实问题。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专题一 “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
本专题对应教材导论。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要求员工掌握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
理解:帮助员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了解:帮助员工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创始人的基本情况。
教学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专题二 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本专题对应教材导论。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要求员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理解:帮助员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了解:帮助员工全面了解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教学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老员工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专题三 辩证唯物论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一章第一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精华,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的哲学原理。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及形而上学之间的界线。
了解:“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逻辑界限及层次差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教学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唯物论是一种世界观。“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的文化形态即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论”中加入了“辩证法”的思想因素,着眼于联系与发展现象来审视物质世界的规律性并确证它的本原性。
二、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出发点,物质范畴是它的理论基石。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直观、消极的理解,从能动的实践出发科学地把握到了世界物质性的真实意义。
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出人类社会的关键,由此展开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真正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专题四 唯物辩证法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一章第二、三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在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深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辩证法内核。
理解: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基于自然科学的“着眼于联系与发展的世界观层次”。
了解:唯物辩证法也是一种“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性的思维方法”。
教学主要内容
一、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法赋予唯物论以联系与发展的视野,使旧唯物主义的“静态世界观”升级为“动态世界观”,也构成了一种认识以至改造世界的现实方法论。联系-发展通过一系列环节得以实现。
二、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基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基,将事物的联系与发展把握为三条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在方法论上则体现为矛盾分析方法。
三、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结合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原则,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出人类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中的发展。
四、辩证思维的现实能力转换
学习唯物辩证法原理,不仅要求我们掌握理论,还要求我们将其转换为自觉的思维能力,包括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专题五 科学实践观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一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要求员工掌握实践的概念、特征、基本结构、形式,以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性。
了解:帮助员工全面了解科学实践观,并学习运用科学实践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教学主要内容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实践观是不断丰富发展的。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结构是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的有机统一。实践分为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三种基本类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专题六 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要求员工掌握认识的本质与过程;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统一,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了解:了解价值评价及其标准,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主要内容
一、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人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二、真理与价值
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四个基本特性。真理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专题七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唯物史观的产生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理解:社会存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反作用。
了解: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逻辑发展。
教学主要内容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如何对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划分二者的根本标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所在。
二、社会存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反作用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反作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专题八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规律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与方法,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性。
教学主要内容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内容、性质和发展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所产生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内容、性质和发展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性
深刻把握社会形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领会社会形态的发展、变迁和更替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必然性与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
专题九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理解: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了解:社会发展的主体、客体和道路问题,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教学主要内容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更是一个经济的范畴。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革命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要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专题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理解: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了解: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时坚持的原则,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主要内容
一、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时坚持的原则
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最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专题十一 劳动价值论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四章第一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要求员工准确地把握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理解:要求员工能够结合国内外最新实践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正确认识劳动价值论对于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指导意义。
了解:要求员工能够厘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继承关系。
教学主要内容
一、商品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体现了商品和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价值和抽象劳动体现了商品和劳动的社会属性,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商品的价值量由劳动量决定,劳动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计算尺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三、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四个阶段。货币的产生使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固有矛盾是资本出现的前提。
专题十二 剩余价值理论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要求员工系统地学习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和分配过程。
理解:要求员工能够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和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
了解:要求员工能够进一步明白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并运用相关理论来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教学主要内容
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与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的增殖(G-W-G’)起始于生产领域,但需在流通领域中为购买劳动力商品做准备。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二、资本积累、资本流通和资本分配
资本积累是指在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通过追加资本来完成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导致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和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
价值和剩余价值要通过资本流通来实现。产业资本在时空循环过程中执行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地租等具体形式。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与古典危机形式不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现为金融危机。
专题十三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发展趋势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涵,并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为基本线索科学阐释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理解: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和新变化。
教学主要内容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涵及与经济危机的关系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其生成和演变的周期性。
二、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及新表现
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而调整和变化的结果。它既意味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旧形式的缓和克服,同时也意味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虽呈现出了新特点和表现形式,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其内生的基本矛盾。
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同此前的其他社会制度相比,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拟的。但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不可调和的固有矛盾,因此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制度所代替,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
专题十四 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五章第一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和本质。
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教学主要内容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与动因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
动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二是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三是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是,“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
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在反思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已经不是一部分国家的独角戏,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实现发展的大舞台。面对不同国家在生产方式、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要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
专题十五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六章第一、二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发展体现。
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了解: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教学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兴起的过程。最终,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基本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规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遵循。主要内容有十条,并在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得到了证实、丰富和发展。
三、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基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基本原则的错误倾向;另一方面要善于把基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最后,还应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基本原则。
四、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我们党自觉把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上达到了新的境界。
专题十六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六章第三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特点,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
理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原因。
了解: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教学主要内容
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第一是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是面临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的原因: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决定性因素。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现实原因。要求各国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三、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
首先,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最后,要以自信担当、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光明未来。
专题十七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七章第一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把握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原则。
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了解:进一步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教学主要内容
一、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原则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一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二是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三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四是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具体而言,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如下:一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是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专题十八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
本专题对应教材第七章第二、三节。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辩证关系。
理解: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与长期性。
了解:帮助员工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之间的关系,坚定理想信念。
教学主要内容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共产主义的实现又是十分漫长且充满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最终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二、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二者从时间上看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从层次上看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从范围上看,则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三、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勇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四、课程学时分配
五、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和不同专业特点,结合模块化实践教学,进行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探索,主要模块有读书会、热点问题研究等。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员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相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
教学设计。本课程包括导论和7章内容,分为18个专题,采用专题教学和章节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专题设计突出“点”“面”“体”三结合。“点”是指专业兴趣点和原理知识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的内容;“体”是通过专题教学,帮助员工实现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的有机融合。
教学组织。以理论讲授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线下授课为主、线上辅学为辅的教学模式。线下课堂教学基于章节顺序,通过专题教学完成;根据教学专题内容,结合老员工的专业特色及其兴趣点,找到典型案例,形成专业兴趣点、知识点和典型案例相对接的思维导图,进行启发式教学,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线上辅学主要依托兄弟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慕课,以及企业微信课程群、学校多媒体教学平台及资源。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一)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ISBN 978-7-04-056620-8。
(二)教学参考资料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ISBN 978-7-01-010686-1。
2.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ISBN 978-7-01-010686-1。
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ISBN 978-7-01-010686-1。
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ISBN 978-7-01-010763-9。
5.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ISBN 978-7-01-010687-8。
6.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ISBN 978-7-01-010763-9。
7.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ISBN 978-7-01-010762-2。
8.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ISBN 978-7-01-010653-3。
9.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ISBN 978-7-01-010653-3。
10.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ISBN 978-7-01-010653-3。
11. 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ISBN 978-7-01-010653-3。
12.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ISBN 978-7-01-000918-6。
13.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ISBN 978-7-01-000918-6。
14.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ISBN 978-7-01-002070-9。
1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ISBN 978-7-11-911392-0。
1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ISBN 978-7-11-911161-2。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19年版。ISBN 978-7-11-912409-4。
1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ISBN 978-7-01-022601-9。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本课程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考察成绩相结合,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注重过程考核,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课堂互动表现、课堂小作业、课堂考勤情况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由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等多种题型构成,覆盖90%以上课程目标。
大纲执笔人:刘喜珍
大纲审核人:张茂林
开课系主任:刘喜珍
开课学院教学副经理:王润稼
制(修)订日期:2022年4月